【转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逆势而行 水泥行业产能过剩愈加严重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05-14 10:56:55
水泥行业现在走的路,似乎与推进多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道而驰。
何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简单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中的核心目的在于矫正供需失衡,通过有效削减过剩产能,促使供给与需求侧紧密匹配,从而实现行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图片与本文无关
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此适应并引领经济新常态。
从那时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开始成为水泥行业的高频词,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水泥行业推出了不少举措,其中最令人关注的便是错峰生产和产能置换。
错峰生产策略通过时间调控生产活动,阶段性抑制产能释放,压减了过剩产能,促使供给与需求有效平衡。
产能置换则通过严格制定规则,细化置换比例与生产线标准,加速低效落后产能淘汰进程,有效削减过剩产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从政策目的来看,错峰生产和产能置换的确是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两大重要策略,但为什么经过几年发展,水泥行业产能过剩愈加严峻,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也逐步消逝?
原因主要在于:
一.扩建熟料大棚
根据以往配置的熟料库大小来看,通常情况下,熟料库的容量多在3-5万吨。
但前几年,水泥企业中兴起了一阵新建扩建熟料大棚之风,熟料大棚容量从8万吨到20万吨,甚至是25万吨。
而扩建熟料大棚最直接的目的就在于,应对错峰生产带来的停产问题,即在错峰之前,开足马力,将窑线运转率发挥到极致,利用扩增熟料大棚把超产熟料储存起来,以应对看涨行情。
但这样一来,错峰与不错峰,又有何区别?
图片与本文无关
二.新增产能不断
自2017年12月,工信部发布《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以来,水泥行业掀起一波新建线热潮。统计数据显示,从2018-2023年,全国水泥行业产能置换投产生产线共57条,合计产能达到约9100万吨。
这其中,一部分本该被淘汰的僵尸产能被激活,数据显示,从2018-2023年合计有4136.21万吨僵尸产能参与产能置换,“复活”产能3000多万吨。
还有一部分企业,通过利用“1:1等量置换”的政策,2018-2023的5年时间里,等量置换了1500万吨产能。产能未减,但生产能力却大幅提升。
可以说,尽管现行的产能置换政策本意为有效遏制违规新增项目,且促进技术进步、优胜劣汰和优化布局。但在部分水泥企业种种违规操作之下,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
三.超产现象严峻
高收益的背后,为了充分提高生产线产量,提产改造成了水泥行业的手段,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水泥行业超产情况普遍且严峻。
南方某省公布数据显示,以该省2023年度错峰生产60天计算,在产的41条生产线中,有29条线超产,占比70.73%,且29条线超产率全部高于10%,超产率最高的生产线甚至达到了70.49%。
西部一省数据显示,在该省91条在产熟料线中,有66条生产线存在不同程度的超产现象,占比72.5%,甚至有2条生产线超产率为100%以上,呈现明显的超负荷运行状态。
越是错峰停窑,越是提产改造;越是提产改造,错峰停窑天数被迫越增越多,形成恶性循环。
图片与本文无关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于,在动辄180天、200天的错峰停产时间里,企业员工的收入稳定如何保证?
尽管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均制定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但是具体到不同区域、不同企业,如何切实保障好员工权益却显得相对困难,以至于至今尚未见到有关部门出台错峰生产期间详细的员工利益保障机制。
总结而言,错峰生产和产能置换原本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政策,旨在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但遗憾的是,这两项关键策略被行业内的一些不当行为所滥用,让这些措施偏离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初衷,导致水泥行业错过了去产能的最佳窗口期,陷入了目的与效果背道而驰的困境。
尤其是形势复杂的当前环境下,错峰生产已然成为行业没有办法的办法,个中效果还得业内自行决断。
而随着水泥需求的持续下滑,水泥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只会愈发艰难,也将面临着更加艰巨的挑战。
关注:在当前行业面临严峻挑战之际,主动地推动大规模生产设备更新换代,积极推进水泥产业的节能技术创新与环保升级转型,对于提升水泥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和实际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