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新基建与传统基建,鱼与熊掌要兼得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0-05-11 05:14:03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中央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新基建在短期内可应对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中长期为中国经济的创新引领提供支撑。但传统基建在中国依然重要,在促发展、稳增长、保就业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样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高度。
首先,传统基建奠定了中国全球制造工厂的地位。中国制造的优势早已不仅是劳动力成本的低廉,而是构建在传统基建基础上的全产业链快速响应能力。完善快捷的产业链生产能力,使得各类采购商可以迅速找到需要的生产厂家,并进一步向上下游分布信息,获得各种配件的提供。产业链还能根据采购商的要求,迅速定制相应配件,再加上快捷便利的物流配送体系,整条产业链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得益于此,此次新冠疫情暴发后,呼吸机、口罩等医疗物资生产供应才能够迅速跟上需求,这也成为中国成功控制疫情的关键因素之一,并在大量产能转产后进一步支援全球。据相关统计,中国的呼吸机产能已增加至每周2200台,占全球产能近一半。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设施在中国得到了超常建设,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和世界制造中心提供了最有力支撑。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2017年我国公共资本存量达到48万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一。部分领域已经领先世界,比如高铁里程世界占比超2/3。但从人均水平和质量来看,我国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中国目前人均公共资本存量仅为3.5万美元,在149个经济体中居第37位。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经济类基建质量评分为77.9(百分制),在141个经济体中排名仅位列28。尚存较大差距的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在和民生有关的健康、医疗、文化等方面。比如这次疫情凸显出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明显不足,根据OECD数据,2017年中国每千人床位数、医生数、护士数仅为4.3张、2.0人、2.7人。其中,在ICU床位方面,中国华东地区ICU床位数占总床位数比例为1.67%,而美国在2010年就已达到13.4%。此外,在大健康产业需要的体育公共基础设施领域,中国人均体育场地用地不到2平方米,远低于美国(16平方米)、日本(19平方米)等发达国家。
传统基建和新基建不是互相替代,而是互补协同的,发挥着1+1>2的作用。新基建更多立足数字化和互联网等线上信息传输,传统基建则更多侧重交通运输和线下的实际物体传输。比如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新基建涵盖的大数据分析助力疫情态势的研判、疫情防控的部署,以及对流动人员的疫情监测和应对,5G+红外测温、5G+送货机器人、5G+清洁机器人等应用已广泛运用在防控的各个场景,AI技术和远程诊疗帮助医疗机构提高诊疗水平和效果,在很多环节取代了医生和病人直接接触,有效降低了病毒传播的风险。传统基建则在强化社会公共安保、完善交通物流体系、健全医疗物资保障体系、助力社会生产恢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共同发力使得中国的疫情控制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绩。
来源:中国水泥网